——全球已报告254例类似病例,最长潜伏期超50年
一、事件概述
- 病例情况:
- 美国一名58岁女性因步态不稳、震颤就诊,最终确诊为医源性克雅病(iCJD),确诊后迅速恶化死亡。
- 感染源头:患者7岁时(1971年)曾接受尸体源性人生长激素(chGH)治疗,潜伏期长达48.3年。
- 全球数据:
- 截至2024年1月,全球共报告254例chGH相关iCJD病例,美国占36例(均于1977年前接受治疗)。
二、朊病毒病与chGH治疗的风险
- 致病机制
- 朊病毒病由错误折叠的朊蛋白(PrPSc)引发,导致脑组织海绵状病变,临床表现为快速进展的痴呆、运动障碍。
- 医源性感染途径:通过污染的手术器械、角膜移植、尸体源激素(如chGH)传播。
- 历史背景
- 1958-1985年:美国国家垂体激素项目(NHPP)从尸体垂体提取chGH,治疗约7700名儿童生长障碍患者。
- 1985年:因发现chGH携带朊病毒,美国全面停用并改用重组合成生长激素。
- 潜伏期差异
- 美国病例:最短10年,最长51.3年(与朊病毒污染水平低有关)。
- 国际病例:最短5年(如英国因污染严重曾暴发大规模感染)。
三、病例细节与医学警示
- 诊断过程:
- 患者初期症状(震颤、尿失禁)易被误诊为帕金森或精神疾病,最终通过脑脊液检测(τ蛋白、14-3-3蛋白)及尸检确诊。
- 基因因素:患者PRNP基因第129位密码子为M/V杂合子,与长潜伏期相关。
- 污染控制:
- 1977年后NHPP改进chGH纯化工艺,大幅降低朊病毒风险,但早期治疗者仍可能发病。
- 临床建议:
- 对曾接受chGH治疗者,若出现快速进展的神经系统症状,需优先排查iCJD。
四、研究意义与公共卫生挑战
- 朊病毒病的长期潜伏性
- 即使污染源已消除数十年,仍可能持续出现新病例,需长期监测。
- 生物制品的伦理与安全启示
- 历史上chGH的使用凸显尸体源医疗产品的风险,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发展。
- 全球协作必要性
- 各国需共享朊病毒病数据,优化诊断标准(如推广RT-QuIC检测技术)。
五、延伸阅读:朊病毒病关键事实
- 类型:除iCJD外,还有疯牛病(vCJD)、家族性CJD(遗传性)等。
- 传播性:人际传播仅通过特定医源性或食源性暴露(如食用感染疯牛病的牛肉)。
- 治疗现状:无治愈手段,100%致死率,重点在于预防和早期诊断。
专家警示:
“朊病毒病像一颗定时炸弹,未来可能仍有‘沉睡’的病例出现。医疗史调查应成为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常规环节。”
——美国疾控中心(CDC)朊病毒监测项目负责人
结语:此病例再次警示医学界需对历史医疗干预的长期风险保持警惕,同时凸显生物科技在保障医疗安全中的核心价值。